advertisement

懷孕年齡愈高,嬰兒患上唐氏綜合症的可能性便愈大。目前,醫生大多數會為高齡產婦(滿35歲以上)接受俗稱「抽羊水」的羊膜穿剌檢查,但由於不是所有孕婦都會接受「抽羊水」,而且這程序存在導至流產的風險,再加上只有20%的唐氏症嬰兒與孕婦「高齡」有關,所以醫生會為所有孕婦在懷孕滿11周至未滿14周時,為胎兒作一個俗稱「度頸皮」及驗血的步驟,以初步檢驗胎兒患上唐氏綜合症的可能性。

這個稱為OSCAR(One Stop Clinic for Assessment of Risks for Chromosomal Defects)的檢查,是由英國胎兒醫學基金會經多年研究而成,目的是在懷孕初期的產檢中,率先檢查胎兒患上唐氏症的風險,且化驗結果可在即日知曉。

進行OSCAR時,醫生會利用超聲波量度胎兒後頸皮下透明層的厚度。根據研究,在妊娠滿11周至未滿14周時,胎兒頸部透明帶增厚者,罹患染色體異常(特別是唐氏症)、先天性心臟病、重大畸型和少見遺傳疾病的機會都比未增厚者高。

之後,醫生會從孕婦手臂血管抽取約5ml血作PAPP-A及free-beta hCG化驗,結果可在1小時後知曉。

數據會經電腦計算胎兒患有唐氏綜合症的機會率,如果機會率在1:300或以上,則表示結果為陽性,即屬高危一族,需要作進一步的診斷,方法為絨毛球活檢和羊膜穿剌術,但這兩種檢驗都會使胎兒的流產機會增加約1%。

OSCAR的出現,對懷孕婦女提供了不少好處。首先是這項檢查對胎兒不會構成任何危險,而且為眾多安全篩查方法中發現率最高(90%)的一種,結果更可在即日知道。萬一發現屬於高危族,孕婦亦有足夠時間考慮作進一步測試,亦因為檢驗時週期尚早,即使要作人工流產,其危險性也較低。


羊膜穿剌術,亦即「抽羊水」。由於羊水中含有胎兒皮膚及其他器官脫落的細胞,所以藉著羊水的分析檢驗,可了解子宮內所發生的一些狀況,從而得悉胎兒的健康情況。

哪些孕婦需要進行「抽羊水」呢?一是孕婦年齡達35歲,二是正懷著有可能為畸胎者,三是曾經生育過先天異常嬰兒者,四是本身或配偶罹患遺傳性疾病者。

透過「抽羊水」,目的是檢驗胎兒的染色體是否異常,亦即辨別胎兒罹患唐氏綜合症或其他染色體異常的可能性;另外,亦有一些單基因疾病,如乙型海洋性貧血、血友病等,都可藉此得知。

懷孕16至18周時,是最適宜進行「抽羊水」的時間。因為懷孕16周前,羊水量較少,羊膜穿剌的困難較高;但若22周後,待報告出來時,胎兒的周數已太大,這時才中止懷孕,對孕婦的傷害亦較大。

「抽羊水」時,醫生會先局部麻醉孕婦的腹部;透過超聲波的引導,將一根細長針穿進腹部,進入羊水腔並抽取大約14毫升的羊水;繼而,以離心機將胎兒脫落的細胞分離出來,並再培養大約4至5周便可知道結果。

進行羊膜穿剌術時,醫生會依賴超聲波掃瞄來指引,因此對母體及胎兒都不會構成傷害。但因「抽羊水」必須以針穿剌子宮,構成0.2%至1%的流產風險,亦有研究指出會對胎兒的呼吸造成一點影響,因此這種檢查並不適合作為第一線的例行性檢查。


超聲波有分為腹部超聲波和陰道超聲波,除了在很早期會採用陰道超聲波來確定是否成功懷孕外,整個懷孕過程主要採用腹部超聲波。

進行超聲波檢查期間,醫生會在孕婦腹部塗上gel狀的潤滑油,再將掃描器在腹部上移動,孕婦便可在螢幕上看到胎兒的影子,亦可聽到胎兒的心跳聲。

坊間有傳在整個懷孕期間不能作太多超聲波掃描,但到目前為止都未有研究證明進行多次的掃描會對胎兒構成傷害;反而肯定的是,超聲波在懷孕過程扮演著重要角色,那是因為它在不同階段中能探測胎兒的各部份發展,讓孕婦在生產前大約得知胎兒的發展情況。

懷孕初期,超聲波可以確認胚胎著床位置、子宮形狀、胚胎數目、有沒有宮外孕、萎縮卵、葡萄胎等問題,亦可觀察子宮與卵巢是否正常;到懷孕20周左右,可藉超聲波了解胎兒的全身構造及器官成長等情形,若發現為嚴重畸胎,可在24周前終止懷孕;到懷孕後期,可以確認胎盤位置、胎位、胎兒大小是否正常,當預產期與子宮大小不符時,可藉超聲波得到更精確的資料,計算準確的分娩時間。

對於異常情況,超聲波的角色便更加重要。譬如有流產紀錄或其他懷孕問題,利用超聲波可計算出目前的羊水量是否符合安全標準;如子宮膨脹速度過快,又可藉超聲波來檢查是否有多胞胎、胎盤是否正常、有沒有出現胎盤異位或胎盤斷裂等問題;更重要的是,超聲波可檢查出懷孕後期胎兒有否作頭向下的正常分娩姿勢,讓醫生與孕婦及早決定分娩方法。

不少人都聽過超聲波有2D、3D、4D之分,那究竟是甚麼?

2D即是平面、動態的影像,一般人無法解讀,需由醫生及專業人士的觀察和判斷來檢查胎兒的生長情形。

3D即是立體超聲波,是利用電腦的影像處理系統,將2D超聲波平面影像重新組合後再加以處理,產生立體的感覺,可清楚看到胎兒的身體表面如面部、手腳等;如胎兒正面朝外,便可看到是否有兔唇情形。

4D則多了「時間」這個項目,可即時看到胎兒在肚裡的動態。不少準父母看4D超聲波都會感到特別興奮。

當然,超聲波也會有某些限制,譬如胎兒的缺陷太微小,超聲波會因解像度不足而辨識不到;又或胎兒保持的姿勢、羊水過多或過少、母親肚子脂肪過厚等,都是會影響判讀的。

如果懷孕期間有到政府醫院進行產檢的話,被界定為「有可能患上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婦,都會被安排進行俗稱「飲糖水」的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

懷孕期間,胎盤會分泌大量激素而令血糖升高。一般母體能夠分泌足夠的胰島素,使血糖濃度降至正常範圍,但部份孕婦卻無法自行做到,這便形成妊娠期糖尿病。

那麼,究竟哪些孕婦較容易患上妊娠期糖尿病?

  1. 身體肥胖者;
  2. 曾生產巨嬰者(嬰兒體重超過4kg);
  3. 曾發生早產及產死胎而原因不明者;
  4. 曾患妊娠期糖尿病者;
  5. 年過35歲的孕婦;
  6. 家庭成員中有患糖尿病者;
  7. 在產前檢查中,尿糖測試連續2次呈陽性反應者;
  8. 此胎羊水多,過重胎兒。

在指定的懷孕周數,醫院會為孕婦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在抽血後,空腹飲下一杯含75克的葡萄糖水,待2小時後再抽取第二次血檢驗。

若然證實患有妊娠期糖尿病者,便要入院作血糖測試,以測定整日的血糖變化,從而得知孕婦需接受飲食治療還是胰島素治療。

及早察覺妊娠糖尿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此病症,不論對胎兒和對孕婦都會有影響︰

對胎兒的影響

  1. 令胎兒過重(超過4公斤),可能引致生產困難,並增加用儀器助產或剖腹取嬰的機會;
  2. 嬰兒在出生後的血糖量可能會驟降,導致有生命危險;
  3. 嬰兒在出生後可能會出現黃疸病,嚴重者可導致腦部受損;
  4. 如在懷孕期間血糖嚴重不受控制,嬰兒可能會出現先天性缺陷,甚至胎死腹中。

對孕婦的影響

  1. 增加妊娠期血壓高的機會;
  2. 增加胎水過多的機會;
  3. 容易受細菌感染;
  4. 在生產後,雖然大部份產婦的血糖都會回復正常,但隨著年齡增長,日後患上糖尿病的機會也會增加,更有可能引致腎臟、心臟和眼睛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