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呆症」一詞,你會想起了什麼?
普遍含歧視成分
一直致力推動本港痴呆症服務發展的賽馬會耆智園,早前委託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進行「香港市民對痴呆症譯名的態度」意見調查報告,就大眾對「痴呆症」(Dementia) 的印象,以隨機抽樣方式成功訪問了1,001 位18 歲或以上的香港居民。結果顯示,過半數受訪者認為此名稱會令患者遭受歧視。而在了解病徵後,五成受訪者覺得需要為痴呆症尋找新的中文譯名。
引致諱疾忌醫或延誤治療
賽馬會耆智園總監、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及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郭志銳教授解釋道:「香港在過去10 年,對痴呆症患者的照顧有相當大的進步。過去大部分患者在求診時都已是後期的患者,這反映初期患者因不了解痴呆症及擔心受到不平等歧視,而諱疾忌醫和延誤治療。」
初、中期應及早診治
隨著近年社會和醫學上的發展,求診的患者以初期及中期患者為多,而及早診治也能令患者得到醫護人員及家人的治療和悉心照顧,對病情大有幫助。
目前,治療的藥物主要有助減輕患者腦部退化的速度,而近年醫學界亦不斷研究,希望在未來會發展出可以徹底治療痴呆症的藥物。郭志銳教授亦認為「痴呆症」這名字也是患者遲遲不就診的原因之一,因此絕對有需要另立新名,以減輕此病名對患者及家屬帶來的負面影響。
分享照顧患者經驗心得
耆智園社工崔志文先生及兩位痴呆症患者的家屬均說道:照顧痴呆症患者是一個漫長的歷程,醫護人員及家屬應循序漸進,以不同的照顧模式去照顧不同階段的患者。值得一提,大多患者家屬在談論患者病情時都會盡量避免提及「痴呆症」,因為大眾得悉其病徵後,[亦覺「痴呆症」這名字絕不是貼切的名字,也不能反映患者的病徵,
「痴呆症」正名比賽第二輪投票選舉
此外,耆智園「正名比賽」第二輪網上投票選舉經已展開,而選出之新症名更將獲衛生署、醫管局、中大醫學系、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平等機會委員會及香港樹仁大學社會工作系等超過18 個政府機構、醫療團體、慈善組織及教育機構鼎力支持及採用,意義重大。
因此,藉著是次全港性的「正名比賽」能為痴呆症改一個更正面、更能代表病症的新名字。為了讓更多公眾人士有機會參與是次意義重大的活動,大會增設了「我最喜愛名字」選舉,所有得獎結果將在10 月29 日賽馬會耆智園十周年慶典上公佈。
有關賽馬會耆智園
賽馬會耆智園是一所專注推動痴呆症綜合服務的本地機構,由2000 年開始提供日間護理、短期住宿、訓練支援及專業評估等一站式服務,希望可以紓緩痴呆症患者家屬的身心壓力,以及向痴呆症患者提供適當的社交及心理活動,減慢認知能力的衰退速度。詳情請瀏覽www.jccpa.org.hk。
有關痴呆症
痴呆症是與大腦認知能力衰退有關的病症。患者會逐漸失去記憶力及其他認知功能,如學習、理解、語言運用、方向感及判斷力等。本港目前已至少有七萬多位患者,雖然此症患者多屬老年人,但65 歲或以下的人士也可能患上痴呆症,而發病率亦會隨年齡而增加。因此隨著香港人口老化,痴呆症患者將越來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