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要成功,除了努力不懈和懂得把握機會之外,最重要是做事憑心而行。蔡惠琴 (Virginia)--Forum Asia Limited業務發展及策劃董事、人力資源管理學會副會長兼培訓及發展委員會主席、香港理工大學及香港城市大學兼職講師,工作成績和銜頭得來不易,且聽她娓娓道來。
「我從小到大的志願是做老師,小時候在朋輩間已是大家姐,並非習慣使喚他人,而是有責任照顧和教導年紀比我細的鄰居弟妹,做老師的志願可能就是這樣培養出來。可是預科畢業考不上師範,落寞之餘選擇了讀社會工作,只因一樣可以幫助他人,後來才發覺幫人之餘也可以幫到自己。」
|
 |
 |
一切從社工開始
蔡惠琴第一份工是在基督教聯合醫院當社區健康教育推動員,後來轉做學童保健計劃主管,認識了許多不同階層的人和事,也明白到教育工作不一定要在學校進行,不一定要拿著書本來教。「我雖然是社工,但工作性質與教育有很大關係。」
很多人都有同樣經驗,就是工作愈久,愈覺自己的不足。由於蔡惠琴當時的學歷僅得一紙文憑,要更進一步便必須自我增值,於是她積極尋找進修渠道,一方面加入了人力資源管理學會,又修讀了一些人事管理文憑和證書課程,後來更放下工作兩年重返校園,在理工修讀社工學位。畢業後加入了香港青年協會做家庭教育工作者,同樣是社工,同樣牽涉教育,這是她不變的取向。
由社工變成獵物
八十年代企業培訓的概念在香港並不普及,一般只有較進取的外資公司會有專事培訓的部門,人才亦十分罕有。由於蔡惠琴具有這方面的工作經驗和學歷,遂引起了獵頭公司的注意。
「我當時從未想過踏足商界,所以多次婉拒了對方的盛意,直至一次與老師談及此事,他認為我在這方面很有潛質,而且培訓與我的志願沒有矛盾,該是發展事業的一個好機會,並鼓勵我勇敢嘗試,我這才開始認真考慮投身商界的可能性。」
那是一個很難下的決定。八九年發生了六四事件,市民一窩蜂湧往中國銀行提款,險些演變成擠提,就在此時,中銀向她招手,聘請她出任香港及澳門區培訓經理,推薦人是她過去工作上認識的一位十分信服的前輩。

|
 |
「我當時覺得難以取捨,一方面因老師的說話燃燒起加入商界的念頭,而中銀也是一家大機構;另一方面在此敏感時期,前景難料,後來經過多番了解和深入考慮之後,終抱著儘管一試的心態接受了這個挑戰。」 |
一夫當關
這的確是一個挑戰,中銀集團在港澳員工總數有過萬人,而她初上任時因為是新開發部門,只有一人,直有一夫當關之勢,難怪她用破斧沉舟來形容初上任的心情。但事實卻並非這般惡劣。
「想不到一間國營機構會是這麼開放,公司文化這麼健康,我不單獲得上司全力支持,各部門員工也充分合作,積極參與,他們不只是口說願意,而是十分投入,這使我十分鼓舞。四年間我由一人部門發展至六人小組,直至部門上了軌道,完整了架構,滿足感的確很大,但同時也意識到發展空間已不大,是時候功成身退了。」
有了這四年實戰經驗,無論在培訓、策劃、人事及管理上均已十分老練的蔡惠琴,在這個行頭,已沒甚麼可以難倒她。之後她先後在G2000及大通銀行出任培訓主管,直至九三年加入Forum Asia,擔當企業培訓顧問工作一直至今,挑戰不斷,履險如夷。
|
 |
 |
不老的學習精神
說到人力資源管理學會副會長一職時,蔡惠琴笑言十分被動。「初加入該會時只是想充實自己,對會務不太熱心,到後來有所得著,覺得應該要回饋,才變得積極,起初是主持一些講座,後來參與策劃培訓課程,加入執行委員會;選副會長其實是其他會員推舉的,然後經過投票選出。對做副會長我不抗拒,可以發揮個人功能的同時,也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可以說是抱著一個學習的精神去做。

|
 |
「到大學做兼職講師也是同理,接觸不同年齡、不同階層、不同程度的人,其實是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的。做培訓,主要是對人的工作,接觸的人愈多,愈知道如何能切合不同的人的需要,我由第一份工至今,接觸過的人多不勝數,所學到的也不是從書本上可以讀回來的。」 |
有上進心,無權力欲
工作多年,蔡琴認為最大的得著是學會觀察別人,反照自己。「我是個有上進心,無權力欲的人,我看過有好多成功人士因為過度追求,結果因不懂得平衡而崩潰,權力是沒有至高無上的,錢也是賺不盡的,不懂得享受生活,得到多少也是徒然。
「工作不是生命的全部,所以我不會將所有精神都放在工作上,下班之後我會懂得抽離,我很重視家庭,私人時間佔去我生活的三分一,只有這樣才可以取得平衡。」看她說私人時間佔去生活的三分一時那種不假思索和斬釘截鐵的斷然氣度,我信了。
給姊妹的話
「活在廿一世紀的新女性,應該要有上進心和不斷充實自己。但同時現代女性也承受著很大壓力,因此要懂得尋找私人時間,適時放下工作與家庭,在一個純粹個人空間裏讓自己靜下來,平衡心理;嘗試獎勵自己,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保持心境愉快才能面對不斷湧來的挑戰與壓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