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粵劇,大多數人會聯想為專屬上一輩的娛樂,年青人甚少接觸,甚至抗拒。偏偏20來歲的謝曉瑩卻鍾情粵劇表演,愛好在舞台上粉墨登場。
剛畢業於香港大學中文系的謝曉瑩,繼續進修哲學系,專門研究粵劇,並同時任職TVB資料撰稿員及在月刊《粵戲曲藝》撰寫戲評;學業與事業同步發展,生活裡的任何範疇都與粵劇有關。

|

|
 |
對粵劇情有獨鍾
當我們還在唸小學時,大概只會沉迷卡通、遊戲機,對傳統文化總是敬而遠之。而曉瑩的童年,大抵不只沉迷在這些玩意之中。
由於母親是業餘粵曲愛好者,曉瑩從小跟隨父母進場「睇大戲」,在耳濡目染下,對粵劇亦情有獨鍾。然而礙於前途問題,當初母親並不支持女兒參與粵劇表演。
直至完成中五會考,曉瑩得母親答允,正式在八和會館鑾輿堂學習粵劇,更先後跟隨梁素雲女士及許君漢師傅學戲。雖然起步較遲,幸好她天生腰柔腿軟,很快便能達到要求,更作多次演出,至大學時期擔正劇目《活捉張三郎》、《欄馬》等都廣受迴響。
或許是天性使然,尤其女孩子愛美、愛唱的性格,令她醉心粵劇。「花旦出場要美,演唱做戲是整體美的事情。學戲沒有盡頭,技能到老也學不完,既要兼顧唱、做、唸、打,也要具有聲、色、藝的天賦條件,亦要不斷的練習。粵劇就是有學不完的魅力存在。」能夠具備先天條件,加上後天的熱誠,在我眼前的曉瑩,就如天生是一塊演粵劇的料子。
|

|
|

|
 |
學習粵劇的苦與樂
粵劇是一門全方位的藝術,「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既然學習粵劇的機會是自己爭取,當然要承受箇中的苦樂。「學武打戲練習翻騰時,經常會弄得滿身瘀傷。記得在《欄馬》的表演中,踢腿動作難度很高,加上從國內來的老師採用內地的訓練方法,要求踢腿400多次,次次有力。當時,因腿部無法承受這些衝擊,練習過後連走路也有困難,要扶著媽媽才可以上街。」這位小妮子,為了粵劇,果然可發揮驚人的耐力。
苦盡甘來,那麼表演粵劇的樂趣何在?「小時候,聽到台下觀眾的掌聲、喝采聲,很享受表演帶來的虛榮感;至今懂得欣賞粵劇,便少了虛榮感,反而會有很大的滿足感。於撰寫劇評時,心想可讓更多讀者欣賞我的文章,亦是一件快樂的事。除此之外,由於自小便接觸粵劇中的曲詞,現在下筆時便會不自覺地運用這些美麗的文辭,這既在寫作上帶來好處,更能藉以認識歷史;亦因為粵劇方面的才能,令自己受到學校、公司的重視,從而可建立自信心。」

投身藝術的代價
20來歲的曉瑩,算是初出茅廬的年青人,對前途難免有所顧慮。若將粵劇變成個人事業,她考慮的不僅基本收入問題,更擔心為生計令表演藝術變質。「演大戲的好處是沒有年齡界限,但收入卻很不穩定。即使是當紅花旦,收入較高,但亦要花費更多在開支上。另一方面,要當職業演員,心態上亦會有轉變。除了為生活要作出犧牲外,亦要因應投資者的要求而作出妥協,以致不能瀟灑地表演,最後便影響了藝術的本質。從前演戲的人是『紅褲子』出身,較少接受教育,至這一輩是『讀飽書』的知識份子,對事物的理解自有更深一層的角度。」
公眾對粵劇界的態度,亦是曉瑩的憂慮所在。「雖然政府投放在粵劇方面的資源漸多,但始終仍未有公營的團體推廣粵劇,現時進場看大戲的觀眾亦仍以長者居多。粵劇演員要在業界生存,也要有觀眾支持,兩者相輔相承才令粵劇不會成為夕陽工業。」
縱然如此,她深信粵劇是傳統的遺產,並不會消失。「即使政府配合不了粵劇界的發展,我仍會投入粵劇藝術,而且期望他朝可代表粵劇界,向政府團體提供專業意見,令業界免於被行外人掌管有關政策。」

給姊妹的話
「我認為女性應該獨立,要有自己的事業,但不要為當女強人而放棄任家庭。最成功的女性,絕對可平衡事業與家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