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她踏足美容界三十年,經歷過起跌,至今仍親自落手為顧客服務,非為糊口,只為興趣使然。她的美容中心從不花錢宣傳,傳媒卻總是自動找上門,連日本領使館也主動向國民介紹,靠的是真材實料。

她從不間斷學習,早陣子以一界老行尊的身份去跟一個後輩學足底按摩,她說不懂就要學,那管對方是大師還是小子。

她就是屋美容中心創辦人丁惠萍(Catherine)。

在香港做美容的人多的是,由八十年代開始一直蓬勃至今。但香港的美容業一向給人的印象是不夠專業,從業者良莠不齊,許多人未學滿師便自立門戶,負面新聞層出不窮。幸好尚有一批真心投入美容世界,而非唯利是圖的從業者,為業界掙回不少聲譽。丁惠萍便是其中之一。

前衛分子

Catherine在七十年代初已入行,在當時來說算相當前衛。「七十年代初很少人注意皮膚護理,人們對美容沒甚麼概念,以為化妝就等於扮靚。」Catherine自言

最初對美容同樣一知半解,但她就是對扮靚有著濃厚興趣,十八歲出來社會工作,目標很清晰,一定要入美容界。

Catherine的第一份工經朋友介紹,在寶麗化妝品公司做美容助理。「寶麗當時的業務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推銷產品,二是美容院。美容產品在那時是新興玩意,沒有人認識,所以生意都靠營業員上門推銷。我不喜歡推銷工作,公司便安排我在美容院幫手,像學師一樣,由招呼客人到應用工具一步步去學;雖然人工少,但學到很多東西,例如做髮型、修指甲、皮膚清潔、按摩等等都學過。」

Catherine的事業有一個好開始,但之後卻苦撐了好一段日子。「在寶麗做了兩年,之後跟一位朋友合作在一間髮型屋租了個地方做美容,我負責皮膚護理,朋友專責化妝,那時的客人多是光顧化妝,經游說順帶做皮膚護理,但那朋友沒耐性,守不到熟客,做了數月便放棄了,結果要我獨力支持,苦撐了兩年,終於因生意不好而做不下去。之後再與另一間髮型屋以拆賬形式合作,豈知做了不久,所有髮型師都走了,連客也一同帶走,結果也是維持不住。」

入行幾年,幾經挫折,Catherine也曾自問是否入錯行。「不過我沒想過轉行,因為實在對美容很有興趣,也覺得這行應有前景,只是自己未掌握到成功竅門。」

到日本取經

自覺不足,便要充實自己,Catherine把心一橫,決定去日本讀書,時為一九七六年。

「日本是美容的先驅,所以我選擇到那邊進修學做facial,一面學一面實習。當時日本在皮膚護理、脫毛、化妝等各方面都很蓬勃,也很先進。我在日本不但學到技術,也對整個行業有更深入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日本人對美的態度和待客之道令我留下深刻印象,對我日後影響很大。」

Catherine自覺眼界大開,學成後回港滿有理想,但她並不急進,仍是以跟朋友合作的方式慢慢摸索,靜待時機。

「八十年代,白領職業的女性增加了許多,她們都有一定的知識水平,而且容易接受新事物,由於要出來見客,每天也要打扮上班,除了化妝之外,也開始重視美容的功效,坊間對美容的介紹多了,連女性雜誌也明顯增加。」

姊妹同心

到八二年,Catherine見市場漸趨成熟,也建立起自信,於是又興起創業的念頭。「我曾經與不少朋友合作過,最後都不歡而散,我不想重蹈覆轍,所以今次與自己最親近最信任的人合

作,她們就是我的三個姊妹。」屋美容中心就這樣誕生了。

姊妹同心,其利斷金。丁氏四姊妹一個是護士,一個是老師,一個家庭主婦,一個做美容,營運主要由Catherine負責,其餘三人雖然不熟悉美容,但正好能以不同角度給予意見,四姊妹有商有量,合作無間。

屋早期主要做皮膚護理和化妝,隨著時代的演變,屋不斷引入新技術和器材,至今已是十分全面的美容護理中心。良好的服務加上口碑,由始至終沒花過分亳做宣傳的屋,卻成為譽滿海外的香港美容名店之一。

無心插柳成旅遊熱點

說到日本領使館主動向國民介紹屋,Christine認為這與她曾留學日本有關。

「這要從我到日本學美容說起。由於我曾留學日本,對日本人的文化習慣和經營理念有所認識,也學習了他們的經營手法,因而吸引到不少日本客。同時我的店舖鄰近酒店,也吸引了許多日航空姐,她們一落機便會前來做facial和按摩,一個介紹一個,有些更說是上司指定要她們來的。後來隨著九七臨近,日本人唯恐回歸後沒機會來港,當地傳媒紛紛來港找藉得介紹的事物,我們因為多日本客,所以受得很多日本傳媒注意,當時幾乎每星期也有類似訪問,可說應接不暇。」

日本人向來要求高,尤其是對服務態度,屋的強項之一正是良好的服務態度。「這也是我從日本學來的,你去到日本,無論光顧甚麼店舖,都可以得到禮貌的服務,令你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我當時就想,他日我的店舖也要做到這個水平。而且,我覺得做生意一定要老實。曾經有人問我為何外國客與本地客收同一個價錢咁蠢,我覺得他這樣想才是蠢,因為你懂得這樣想,遊客也會這樣想。我的做法是索性把價目表譯成中英日對照,讓他們知道任何客人收費也一樣,他們覺得公道,自然會來幫襯。」

服務態度好,取價公道和好口碑,使屋連日本領事館也主動介紹,這完全是來自客戶的肯定。後來旅遊協會想推廣香港旅遊業,屋因經常受日本傳媒訪問,故被邀請成為會員。在旅遊協會的宣傳刊物上大家也可以找到屋的資料。

學習不斷

客戶的口碑當然也來自質素。Catherine在美容界多年,至今仍堅持不斷學習。「美容是一門很多元化也發展得很快的專業,所以我從沒間斷去學,我的優點是遇到問題肯問人,早前試過跟一位二十多歲的男仔學繡眉,雖然比他大近倍,但不懂就要學,那管教的是誰。」

直至現在,Catherine仍經常去歐洲看展覽和學新技術。「歐洲人崇尚自由創作,在那邊可以吸收到很多新概念和有很多交流機會。外國美容師很受尊重,他們常會與醫學界合作,反觀香港的就不太受尊重,這是因為行內人好多「未夠班」,許多人都是一窩蜂心態,唯利是圖,所以怨不得人,行家們要自己反省。」

學習之外,她也不惜資本引入許多先進器材,而每次她都會先行深入了解器材的功能、效用和特性,未經科學研究肯定的她不會胡亂購入,而購入後她也會自行學習使用,雖然不一定落手去做,但一定要有充分了解。

「試過有一次去意大利,認識了一位醫生,他首創用電針減肥,原理來自中醫針灸。這部儀器原本是用來醫治腎病患者的,後來發覺用電針後病人腎臟的脂肪大幅減少,才再研究用來減去身上其他部位的脂肪,結果很有效。我跟那位醫生談得很投契,對方知道我對美容的態度認真,於是教我使用,並賣了一部電針減肥機給我,現時全港也只得一部,他說要保證用得其法,所以不會胡亂出售。」

器材不斷更新,舊機如何處置?「大都保留下來,二手器材不值錢的,而且用久了有感情,我寧願送給一些打算自己開業而又認真的學生。」

優質服務 管理之道

Catherine重視新技術器材,不過整體而言,她還是覺得人才最重要。「器材技術是死的,人是生的,如何應用、工作的能力和態度才是關鍵,所以我覺得美容師最重要,我很尊重他們,在我這裡工作的,每一個都有出色之處。」

尊重員工的同時,Catherine也很重視顧客意見,跟進員工不當的地方。「為了給員工警剔,我要她們掛上號碼牌,若客人對服務有不滿時,也知誰是投訴對象,一個員工若被投訴太多,那便不被錄用。但這情況甚少發生。」

生意好是每個老闆都樂意見到的,但原來太多客也有煩惱。「我們最高峰期試過一日有二百幾個日本客,多到連香港客也做不到,結果被客人投訴,尤其是買了package的熟客,這絕對不是好事,因為日本人未必長期熱衷來港,始終香港客才最重要。解決的辦法是主動為客戶安排,例如若有客約不到時間,我們會自動幫她再約,問明有哪些時間可以來,一有人取消預約便先通知他們。做生意最重要有誠意,對客人好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太多客便會不接,因為做美容按摩是要讓人relax,若我們自己應付得太緊張,那如何能讓人客relax?」

人客自然會來

接不到太多客,不擔心客戶流失嗎?

「我倒不擔心,市場這麼大,沒有人可以獨攬所有客戶,況且這也是不健康的。其實好多客都是同時幫襯幾間,因為好的美容院都會遇到像我般顧客太多的情況,客人約不到這間,便會去第二間,所以只要維持高質素,人客自然會來。」完全是信心的表現。

Catherine很強調自己是技術人員出身,不懂得管理,也不是生意人,但從她經營屋的理念及手法來看,她其實已掌握了管理學上最重要的一點
-- 優質服務。

入行近三十年,Catherine現時偶爾仍會親自落手,做一些要求較高的項目,如舞台化妝。「我對美容化妝仍很有興趣,就因為興趣,我才在這行堅持了三十年。我追求美,能夠令客人變得容光煥發,是我最大的滿足感。試過有客人想紋眉,但我無論如何也不接這生意,因為覺得做了之後效果不會好,過不到自己的一關。我追求的是美,明知做出來不美,我一定不會做。這是我的堅持。」

給姊妹的話

今時今日,女性最重要是事業,事業可以帶給你尊嚴和滿足感,這並不是依懶與否的問題。當你的事業有一定基礎,也可以幫到身邊人。做人最重要是有信念同堅持,還要不斷充實自己,別因一時失敗而退縮,只要經得起時間的磨練,總有成功的一天,太容易得來反而不懂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