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受藝術薰陶的人,總是有一種不一樣的氣質,就像梁掌瑋(Grace),她是香港藝術節協會有限公司節目總監,說話就輕得像空中飄下的羽毛,教人凝住心神。
從小立定志向
Grace雖然並非從事表演藝術,只是擔任有關藝術的行政工作,她年幼時就開始學琴,在校獲獎無數,這一切都從家庭薰陶開始。
「我爸爸很喜歡藝術,尤其是欣賞繪畫。所以我自幼便很喜歡藝
|
 |
 |
術,不只音樂,各方面也有興趣。雖然我愛彈琴,但自覺不是演奏家材料,也不想只局限在一個領域裏,反而做幕後工作可以滿足到我方面的興趣。所以早在中學時期,我已經決定要走這條路。」
於是,她讀大學時選了美國的Wesleyen University唸Liberal Arts,主修音樂,由於那不是正式的音樂學院,所以要兼修其他科目,更學會了從多角度去了解藝術。

|
 |
尋尋覓覓的藝術事業
Grace回港後第一份工是在音統署做音樂推廣,當時音統處已開始關注對音樂有興趣的學生,津貼內地出色的老師以低廉的學費開班授課,還借錢給學生買樂器,雖然在音統處工作很有意思,但做了沒多久,Grace便過
|
檔到藝術中心,負責各類宣傳工作和出版月刊。
「藝術中心是私人機構,不受限制,肯嘗試新事物。在藝術中心3年,得益很大,可以接觸到不同範疇,也學會了做宣傳和編輯工作。」
但藝術中心並未能將她留住,自覺學滿師之後,Grace轉到香港學校音樂及朗誦協會,一個她更熟悉的地方工作。
「我由小學起便參加他們的比賽,記得每次比賽時,一眾參賽者在大會堂音樂廳排排座等出場,總有個女士看管著我們,後來入去工作再次見到她,那感覺很親切。」
情繫藝術節協會
每份工也抱著學習心態做不長久的Grace,在香港學校音樂及朗誦協會3年後便再萌去意,加入了藝術節協會,豈料一做12年,直到現在。
「我最初做節目及行政經理,當時協會只有8人,要兼顧好多工作,人事、行政、與藝術家簽合約、聯絡、接待、籌款、票務、訂酒店、訂場地,甚麼也一手包辦,日日做到9點10點,但不覺倦,因為大家都是抱著對藝術的熱誠去做,所以很有滿足感,加上能不斷接觸世界項尖兒藝術家,可以說每一年也很有新鮮感。」
主動出擊
「早期我們選擇節目較被動,都是靠別人推薦介紹,而本地節目則由藝團自動參加。現在可不同了,我們的知識多了,網絡大了,可以主動去尋找合適的藝團。現時坊間的藝術節目很多元化,除了藝術節外,全年都有不
|
 |
|
同藝團來港,觀眾選擇多了所以
我們在推廣上更緊張。現時人手雖然多了,工作量較前減少,但挑戰性比以前更大。
「我們選節目時主要是選在香港較少見較新鮮的項目,香港藝術節是亞洲最大規模的,許多亞洲地區觀眾也會專誠來港欣賞,所以在亞洲少機會看到的節目也在我們考慮之列,我們有很多節目都是亞洲首演的。」
每年藝術節都有不同焦點,來年的焦點是由上世紀到今世紀重要藝術家,將一些創造藝術歷史的重要人物如馬友友等邀請來港。
|
 |
參與節目製作
近年藝術節協會的一個突破是直接參與節目製作,如今屆便找來日本影法師劇團聯合製作一個西遊記孫悟空的故事。
「該團98年曾來港表演童話故事,很受小朋友歡迎,香港很少這類節目,所以我們主動提出與
|
他們合作辦合家歡節目,合作的還有香港中英劇團、北京市兒童藝術劇團及韓國愉快的伙伴劇團,這個劇在藝術節表演完後還會到亞洲其他地區巡迴演出,希望可以譯成英文版本作世界性表演。
藝術節第一次與藝團合作製作節目始於97年,當時請到德國著名舞蹈家翩娜.包殊來港一個月,與本地舞蹈工作者溝通製作演出,反應十分熱烈。
助藝團衝出香港
Grace在事業上的另一個突破,是協助香港藝術團體面向國際,例如今屆舉辦了一個名為「歐亞演藝圈與香港新劇場展」的活動,便邀請在歐洲推廣亞洲演藝節目的有關人士來港,與香港演藝工作者交流心得,為建立演藝交流搭橋鋪路。
去年的「歐亞舞蹈共同睇與香港獨立舞展」更成功造就了3個香港舞蹈單位到日本演出。雖然藝術節協會在這方面的努力很多時都不為人知,但就對行內發展充滿意義。
「這些較深入的工作,沒有特別推廣。我們辦這些活動不是要贏得掌聲,而是希望真正為推廣本地藝術做一點事。」
實踐的藝術
選了藝術行政的路,Grace可沒放下自幼陪著她長大的音樂,現時每逢周日和節日,她都會到教堂當司琴,彈的是比鋼琴還要複雜的管風琴,她靠自己摸索一邊彈一邊學,樂於做一個純為興趣的琴手,享受另一番滿足感。音樂和藝術,可說已佔據了她生命的全部。
給姊妹的話
「做人要認清自己,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讓興趣和長處好好發揮;而做每一件事都要不斷深入發掘,只有這樣才可以將潛力真正發揮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