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大氣候流行終身學習,許多人下班後都忙著上課,為的是多一技傍身,多一張certificate,增強自己在人力市場上的競爭力。姑勿論這種學習態度是否正確,長年累月只為「不被市場淘汰」而無休止地學一些非自己所願的課程,實在是現代人的悲哀。不過,凡事也有例外。剛卸任香港營養師協會主席一職的楊慧珍(Emily),由踏入社會工作至今一直也在進修,幾乎沒有間斷過,但她卻樂在其中,因為她所選擇的課程都必定與個人興趣有關。

學海無涯

Emily這個營養師可算是半途出家的。「我讀中學時最喜歡化學,第一個大學學位亦是化學,但畢業後發覺難覓出路,唯有轉而教書。其實教書從來都不是我的興趣,一點也不適合自己。」幾年後,她移民到加拿大,這個化學學位就更加無用武之地,於是便再讀書。

「這次我選較實用的科目,不過仍堅持以興趣為大前提。最後,我發現了營養學這一科,覺得頗有趣,又有切身關係,於是便選上了,就這樣開始了當營養師的生涯。」

香港人在外地生活,發展空間始終有限。畢業後不久,Emily便與丈夫回流香港發展,更加入了東華東院當駐院營養師,一直到現在。

「我這個人雖然野心不大,但卻總是閒不下來。由於工作不太忙,剩下來的時間便用來讀書。我喜歡讀書,這個世界的知識實在太多,窮一生也讀不完。」

「我曾經讀過MBA。當營養師要管醫院的廚房,但自己沒有管理經驗,我這個人不懂便想學,於是選了這個課程。這課程對我來說十分新鮮,也頗實用,即使之後當上香港營養師協會主席時也可以學以致用。」

除了一些較嚴肅的課程之外,Emily亦學過化妝,但她自言這

並不是純粹因為貪靚 ( 這當然是原因之一 ),其實與她的本行十分有關。

「當身體有毛病,病人要戒口及要控制飲食,面色自然會因此而產生變化。如不想整天也滿臉病容,簡單的化妝便可幫到你,令你容光煥發,所以學曉化妝與病人溝通會有好處,病人也較容易接受治療。」

沉迷中醫藥理

與在加拿大的時候相比,Emily於香港接觸到的病人平均較年長,而且他們的飲食習慣與西方有很大分別。「他們有很多中國傳統的飲食習慣是我不懂的。與病人接觸愈多,愈覺得自己在這方面的知識貧乏,也愈感好奇,於是便嘗試讀中醫,細讀之下便迷上了,覺得中醫學十分有趣,中醫理論與營養學的理論極之配合,而且中藥有很多食療也跟營養學有關。」

別以為讀中醫的都是「老八股」。Emily第一次到香港中醫學會上課時,只見內裡坐著的大部分是後生仔女。「他們有長頭髮的、紮辮的,甚至染金頭髮的也有,真是給他們嚇了一跳,但他們上課都很認真,人不可以貌相!讀中醫其實不是兒戲的,讀得比MBA更辛苦,尤其是那些中文簡體字更是令我吃不消,加上中醫藥書籍用語奇特,難明更難記。一直以來,我讀書都是以英文為主,由於太久沒有接觸中文,讀中醫的初時常常執筆忘字,寫筆記也來不及,足足花了一年才克服這個難關。如果不是有濃厚的興趣支持,一定讀不下去。」

經業內人士多番努力下,特區政府終於肯承認中醫的地位,中醫師可以註冊執業,但Emily讀中醫課程時並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更想不到讀完後會「多一張刀」。

「要正式執業,還要經過臨床實習。會不會轉行去當中醫?我想暫時並沒有這個打算,但我倒想試試作臨床實


攝於香港營養師協會周年年議

,畢竟學問是要經過實踐才會紮實的。」

「自從讀了中醫之後,我跟病人的溝通好多了。當然,基於我的身分是營養師,我是絕對不會教他們用中藥,但每當病人提到煲湯進補等問題時我已懂得回應,而且了解到他們的飲食習慣,病人對我亦更加信任。」

矇查查當上主席

說到當上三屆香港營養師協會主席,其實Emily也是無心插柳的。「話說一九九七年香港營養師協會執行委員會選舉過後,有成員因事不能上任,我才給臨時拉去補位,結果在揀選工作崗位時,眾人竟留了一個主席的位置給我,既然答應了幫忙,也就不好推辭了。當主席其實沒甚麼了不起,與會員一樣是組織內的一分子,為推動市民大眾對認識營養學而努力。」

「當上主席後忙多了,經常要開會做決策,又要應付外界訪問,所以沒多少人願意當主席。在香港,當營養師的多數是女性,大部分都要照顧家庭。我也不例外,既要工作,又要照顧孩子,亦要應付讀書考試,真是忙得不可開交,幸而得到許多會員朋友支持,我才有興趣和動力幹下去。」

要做就不能馬虎

「我做人有一個原則,要麼不幹,要幹就不能馬虎。當主席的第一年,我做了一件想了很久的事--舉辦Nutrition Week。以前在加拿大,每年都有機構舉辦Nutrition Week,向大眾市民推廣正確的飲食習慣,反觀香港則甚少有機構舉辦這類活動,於是便率先試行。由於沒有經驗,我們花了許多時間籌備,如印刷小冊子、找贊助商、租場地做推廣等,又呼籲會員在醫院內各自組織活動。雖然辛苦,但反應十分理想,所以很有滿足感,於是在位的三年期間,連續做了三年公開推廣活動,而且一年比一年成功,亦算是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市民對營養學和我們的協會亦有更多認識。」

爭取法定地位

營養師在香港一直不受重視,連在醫護行內也一樣,市民對營養師向有不少誤解,許多人都以為飲食營養只是常識,多吃生果少吃肉誰不曉?即使病人也不一定會聽營養師的意見。其實怎樣才算營養均衡?若身體出現某些毛病時要特別吸收哪些營養?吸收的分量又如何?這些問題相信沒有多少人答得上,即使是醫生也要徵求營養師的意見才可回答。
在外國,營養師的

位是很高的,因為外國人知道營養師的重要性,亦知道飲食正確與否對病人的康復率有很大影響。

「所以我們一直極力爭取營養師要有法定的專業地位,我在任內積極推行各種推廣活動,也是希望喚起大眾對營養問題的關注。」

最大滿足在不斷學習

「忙了幾年,這一刻可說是最輕鬆的了。剛御任營養師協會主席一職,中醫課程亦剛好完結。下一步會怎樣走,現在還未決定,但是我不會給自己閒著,想學的東西實在太多,只怕沒足夠的時間去學。在我來說,學問無分等級,每認識一件事都可以豐富自己的生命。如果你問我活到現在這刻,人生最大的滿足感是甚麼,我會回答是可以不斷學習。」Emily滿足地說。

給姊妹的話

「新時代女性應該要努力擴闊個人視野,抱持開放的態度看待事物,從不同角度去認識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