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香港發現的基因食品 去年10月,綠色和平首次測試在港售賣的部分食品是否含基因改造成分,證實有百福鮮豆漿、百福豆腐花、維他奶鮮豆漿含基因改造成分;隨後12月的第二輪測試,則發現雀巢甘脆朱古力含有基因改造成分。
綠色力量於3月底公布,發現檢驗了14款共12個品牌的雪糕產品,結果一款在大型超級市場有售的ROSS六件裝脫脂朱古力雪糕磚證實含有基因改造成分。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文志森指出,該測試只屬基本的基因測試,雖然只得一款雪糕含有基因改造工程,但不代表其餘不含基因成分。
米湯等,但食品的標籤卻未有註明含基因改造成分。 該會敦促政府盡快就基因食品製訂標籤法,滿足市民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也促請政府監察基因食品對人類健康的長遠影響,因為一些新產品往往需經多年研究,才可確定對人體及環境的影響,例子之一是已被證實對人體及環境有不良影響的滴滴涕(DDT)殺蟲劑。
支持派 支持發展基因食品的人,大都著眼於一個關乎全球命運的課題。現時有7億人生活在飢荒中,科學家估計全球人口在2025年將較今天上升一倍,達到120億人。世界糧食有四成因大自然災害、蟲害、農蟲等而損耗掉。以自然方法進行農作物雜交以培育良種的傳統方法,很可能無法生產足夠的糧食。 1. 解決世界糧食問題 現實的可行方法是通過基因改造工程培育高產良種。基因改造作物可以抗旱、耐除草劑、耐高溫、耐低溫,擺脫現時大量倚賴化石燃料及化肥來種植農作物。
3. 抗菌�抗蟲 基因改造食品可以抗菌、抗昆蟲、抗病毒等。科研公司指出生產基因改造食品,可減少使用除蟲劑或除草劑,減低對環境的傷害,也可以令產品較低廉,營養較好。 反對派 環保組織反對製造及食用基因改造食品,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可能引起過敏反應 早前科學家為了改良大豆的營養成分,把巴西果仁的基因植入大豆,目的是讓大豆生產更多氨基酸,後來卻發現有些人吃了這些基因大豆後,產生前所未見的過敏反應。 2. 可能產生新毒素
科學家亦擔心被移植到新作物的外來基因會通過某些途徑,例如花粉傳播,轉移到其他同類或甚至不同類植物裏,在預測不到的地方發生作用,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如超級野草。 英國的環保組織認為,過去二十年間,英國農場的鳥種類大幅減少,是基因農作物出現造成生態不平衡的結果。有環保人士擔心農民因為有了抗除草劑的基因農作物而濫用除草劑,影響其他植物生長及生態環境;也憂慮有了防蟲農作物,原本以此為食糧的昆蟲沒有食糧後,不死掉的話就得轉移到別的環境去,破壞原來的食物鏈。 歐美爭議不停 1998年,全球已種植了35萬平方千米的基因工程改造植物,美國、阿根廷、加拿大三國合共約佔98%,單單美國已佔七成以上。截至1999年底,美國已有46種基因改造農作物獲准於美國境內種植。美國消費者對基因作物�製成品已習以為常。 歐洲消費者對此卻仍有疑慮,美國的基因食品製造商因此在歐洲洲遭遇挫折。歐洲政府認為必需有科學證明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美國方面則堅稱無證據顯示基因食品不安全,雙方為此仍爭論不休。 雙方的分歧亦可見於對訂立標籤法的態度,美國認為無此需要。按歐盟標籤法,基因改造成分佔食品中該類基因成分超逾1%,便須在標籤說明。瑞士、挪威、波蘭、匈牙利、印度、日本、南韓等已相繼規定基因食品須加上標籤。
中港台不落人後自行研製基因食品 香港中文大學生物系教授辛世文更是世上第一個成功抽取首個植物基因的學者。他認為全球都在研究基因工程,香港不能落後,但香港少農地,發展方向是為中國提供技術;而為了加強競爭力,香港必需發展有自己特色的高科技研究,因此香港中文大學與北京大學合作研究基因水稻。科技大學生物化學系王仕中教授則研究防蟲菜心和芥蘭。中國約有十種基因動植物研究成功,分別是基因魚、水稻、小麥、蔬菜、甘蔗、橡膠等。台灣亦成功培育抗病毒又快大的基因木瓜。 瞭解基因食品自行衡量輕重 基因食品洪流眼看已是不可阻擋,作為地球村一員,香港自不能置身事外。你我應如何自處呢? 1. 均衡飲食分散風險
品,卻會引致營養失衡,智者不為。 2. 要求政府製訂標籤保障自己 政府應加緊研究立法強制基因食品加上識別標籤,滿足市民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易敏感人士可憑標籤來選擇不含致敏原的食品,宗教人士亦可憑成分表得悉食品是否含有肉類。環境食物局表示計劃於年底就基因食品制訂大方向,包括設立標籤制度的可行性。此外,政府也應加強公民教育,讓市民大眾明白基因食品的利弊,才可以因應自己的需要,作出抉擇。 香港消費者委員會的基因食品測試
|
|